学院新闻世博会营业时间2014-12-0111月27日,应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邀请,国家杰出青年、教育部长江学者、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杨荣华教授一行来到我校...">

世博会营业时间

世博会营业时间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15日 来源: 作者:

您的位置:化环学院 > 学院新闻

世博会营业时间

2014-12-01


11月27日,应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邀请,国家杰出青年、教育部长江学者、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杨荣华教授一行来到我校进行学术交流访问。上午十点在工三-A320开展了主题为“化学/生物传感信号转换与放大若干策略”的学术讲座,我院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百余人参加。此次学术讲座由我院党委书记曹忠教授主持,曹教授首先代表学院向杨教授及其团队成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接着介绍了杨教授的教学科研经历以及在化学生物传感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杨荣华教授的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杨教授介绍了什么是传感器,让大家对传感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讲解了化学传感的基础问题,让大家认识传感技术的科学基础、原理,了解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交叉融合的热点;第三,介绍了化学生物传感的一个方向—荧光分子探针,怎样产生荧光信号?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要明白什么是荧光内滤效应,在此基础上让我们了解了基于内滤效应的双分子荧光传感等知识。第四,深入探讨了化学生物传感的信号放大方法,怎样放大检测信号?他讲述了从双链DNA分子信标(MB)到三链DNA分子开关(TMS)的形成过程、机理以及应用,让我们对生物传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第五,杨教授还介绍了他的团队在化学生物传感领域研究的兴趣所在,以及在国际顶尖期刊如Acc. Chem. Res. (IF=24.3)、Angew. Chem. Int. Ed. (IF=11.3)、J. Am. Chem. Soc. (IF=11.4)、ACS Nano(IF=12.0)上发表的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让我们对杨教授的工作非常羡慕和向往。

在互动环节中,杨教授不仅鼓励单向向他提问,而且还鼓励现场各位同学、老师之间开展讨论。与会老师及同学与杨教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比如,食品学科的谢定教授就生物传感技术在大米重金属含量检测方面的应用与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生物学科的周慧博士就分子信标及三链DNA分子开关在蛋白质扩增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化学学科的谭淑珍教授就生物传感器是否能用于药物中手性化合物的分离识别进行了初步的咨询等;此外,化工、应化、环境等学科的博士就如何将生物传感器技术应用到生活环境中、如何用传感器对汞等重金属离子进行动态监测以及检测过程中传感器是否需要归零等实际问题与杨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场十分活跃,全场参与讨论,气氛热烈,互动效果很好,对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不同学科之间找到共同感兴趣的结合点、凝练热点研究方向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最后,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杨教授及其团队成员还与学院教师进行了细致的座谈和深入的探讨。此次杨教授及其团队成员的来访加深了不同学科老师与同学及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大家对化学生物传感领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导,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拓宽了思路,为学院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协调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

附杨教授简介:

杨荣华 ,男,1964年2月生,博士/教授、博导,国家杰青(2005)、长江学者(2012)、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专家(2012)、国务院有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2),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94年获湖南大学分析化学硕士学位,2000年湖南大学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00.10—2001.9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后,2001.10—2003.9,北京大学博士后,2003.10—2008.6北京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其间,2006.10—2007.9,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访问教授。2008年6月至今,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985工程”建设“化学生物科技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担任《Journal of Advanced Analytical Chemistry》、《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y》、《E-Journal of Chemistry》地区编委,《分析化学》、《分析化学进展》、《分析科学学报》、《中国无机分析化学》等杂志编委;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审专家及各类科技项目和奖励的评审专家等。

主要从事化学与生物传感技术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卫生部科技重大专项及湖南省社会发展计划重点项目等。2000年以来在国际顶尖期刊 Acc. Chem. Res. (1)、Angew. Chem. Int. Ed. (1)、J. Am. Chem. Soc. (7)、ACS Nano(4)、Chem. Commun. (12)、Anal. Chem. (33)等SCI源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他引4000多次。先后获得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0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2005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一等奖”(排名第1)、2009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3)、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2)等奖励,以及2011年”湖南省优秀教师”、2012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专家、2012年”国务院有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Selected Publications

[1] Hao Liang, Xiaobing Zhang, Yifan Lv, Liang Gong, Ruowen Wang, Xiaoyan Zhu, Ronghua Yang*, and Weihong Tan, “Functional DNA-containing nanomaterials: Cellular applications in biosensing, imaging, and targeted therapy” Acc. Chem. Res., 2014, 47, 1891-1901. (IF=24.348)

[2] Jing Zheng, Anli Jiao, Ronghua Yang*, Huimin Li, Jishan Li, Muling Shi, Cheng Ma, Ying Jiang, Li Deng, Weihong Tan,* “Fabricating a reversible and regenerable Raman-active substrate with a biomolecule-controlled DNA nanomachine” J. Am. Chem. Soc. 2012, 134, 19957–19960.(IF=11.444)

[3] Na Shao, Jianyu Jin, Hao Wang, Jing Zheng, Ronghua Yang*, Winghong Chan, Zeper Abliz “Design of bis-spiropyran ligands as dipolar molecule receptors and application to in vivo glutathione fluorescent probes”J. Am. Chem. Soc. 2010, 132,725-736. (IF=11.444)

[4] Renfa Cui, Qing Li, Dustin E. Gross, Xin Meng, Bo Li, Manuel Marquez, Ronghua Yang*, Jonathan L. Sessler, Yuanhua Shao “Anion transfer at a micro-water/1,2-dichloroethane interface facilitated by β-octafluoro-meso-octamethylcalix[4]pyrrole” J. Am. Chem. Soc. 2008, 130, 14364 – 14365. (IF=11.444)

[5] Zhiwen Tang, Prabodhika Mallikaratchy, Ronghua Yang*,Youngmi Kim, Zhi Zhu, Hui Wang,Weihong Tan “Aptamer switch probe based on intramolec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J. Am. Chem. Soc. 2008, 130, 11268-11269. (IF=11.444)

[6] Ronghua Yang, Jianyu Jin, Yan Chen, Na Shao, Zhiwen Tang, Yanrong Wu, Zhi Zhou, Weihong Tan “Carbon nanotube-quenched fluorescent oligonucleotide: probes that fluoresce upon hybridization” J. Am. Chem. Soc. 2008, 130, 8351-8358. (IF=11.444)

[7] Zhi Zhu, Zhiwen Tang, Joseph A. Phillips, Ronghua Yang*, Hui Wang, Weihong Tan “Regulation of singlet oxygen generation using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J. Am. Chem. Soc. 2008, 130, 10856-10857.(IF=11.444)

[8] Ronghua Yang, Winghong Chan, Albert W. M. Lee, Pingfang Xia, Hongkui Zhang, Ke’an Li “A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sensor for Ag(I) with high selectivity and sensitivity” J. Am. Chem. Soc. 2003, 125, 2884-2885. (IF=11.444)

[9] Na Shao, Jianyu Jin, Sinman Cheung, Ronghua Yang*, Winghong Chan. “A spiropyran-based ensemble for visual detection of cysteine and homocysteine in neutral aqueous solution” Angew. Chem. Int. Ed.2006, 45, 4944-4948. (IF=11.336)

[10] Yanrong Wu, Joseph A. Phillips, Haipeng Liu, Ronghua Yang*, Weihong Tan “Carbon nanotubes protect DNA strands during cellular delivery” ACS Nano 2008, 2, 2023-2028. (IF=12.033)

[11] Hao Wang, Ronghua Yang*, Liu Yang, Weihong Tan “Nucleic acid conjugated nanomaterials for enhanced molecular recognition”ACS Nano, 2009, 3, 2451-2460. (IF=12.033)

[12] Jing Zheng, Guizhi Zhu, Yinhui Li, Chunmei Li, Mingxu You, Tao Chen, Erqun Song, Ronghua Yang*, and Weihong Tan.“A spherical nucleic acids platform based on self-assembled DNA biopolymer for high performance cancer therapy.” ACS Nano 2013, 7, 6545–6554. (IF=12.033)


附件: